摩根大通经济学家称中国的经济刺激计划不会对其经济有任何帮助
中国的最新经济政策看起来不像是解决其苦苦挣扎的经济的灵丹妙药。摩根大通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朱海斌表示,这些措施更多的是为了在短期内降低风险,而不是其他任何事情。
中国 18 万亿美元的经济一直在放缓,虽然北京自 9 月下旬以来推出了降息和其他措施,但 Zhu 认为这些变化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如果你期待一个改变游戏规则的时刻,我们还没有到那一步,”他说。
朱镕基将目前的形势与2008年4万亿元人民币的大规模刺激计划进行了比较,但他明确表示,这次不同。“这不是 180 度的大转弯,”朱说,并指出政府还没有准备好向经济注入巨额资金。
他解释了最近的政策如何导致今年中国经济预测的小幅上调,但随着人们开始质疑政府是否会全力以赴采取更大规模的财政措施,这种热情正在消退。
投资者仍然感到失望
许多希望转向消费支出的投资者对中国最近的行动并不满意。朱镕基警告说,任何期望中国更多地关注提振内需的人都可能“继续感到失望”。
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Janet Yellen)也表达了朱镕基的担忧。她强调了消费者支出的重要性,以帮助中国在不造成全球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实现增长。但到目前为止,耶伦还没有看到她所希望的政策变化。
相反,中国政府仍然专注于升级其制造能力。朱指出,虽然中国推动提高生产力是合理的,但政府应该记住,服务业(而不是制造业)在现代经济中起着关键作用。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去年服务业占中国就业岗位的 48%,远超工业的 29% 和第一产业的 23%。
对经济增长持怀疑态度
中国 2024 年 5% 的增长目标似乎已经雄心勃勃。该国正在应对疲软的消费者支出、不确定的出口前景和不稳定的房地产市场。中国在 9 月下旬推出了刺激计划作为回应,短暂引发了股市反弹。
但随着兴奋的消退,很明显,支持措施是不够的。投资者曾希望有更多,现在人们对经济是否会达到 5% 的目标越来越怀疑。
有通货紧缩的迹象,人们越来越担心中国可能会陷入长期停滞,就像日本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快速增长后所做的那样。
在刺激措施宣布之前,大多数全球银行预计中国将无法实现其增长目标。新房价格下跌,消费者信心降至 18 个月来的最低点。
制造业和出口是政府的主要关注点,但很少有人认为这足以推动有意义的复苏。
在接受彭博社调查的经济学家中,只有不到 20% 的人预计中国的 GDP 将在 2024 年增长 5%。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和其他机构质疑为什么中国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没有采取更多措施来刺激需求。
虽然出口额达到近两年来的最高水平,但许多国家都抵制了充斥市场的廉价中国商品。
该国财政部副部长廖敏为该国的制造业辩护,称其产品具有良好的价值,有助于控制全球通货膨胀。但这并没有阻止人们对中国经济放缓影响全球其他行业的担忧。
脆弱的复苏
中国的复苏看起来非常脆弱。更糟糕的是,美国一直在切断中国与先进半导体和其他关键技术的联系,声称这完全是关于“战略竞争”。另一方面,中国称之为“遏制”。
经济放缓严重打击了国内信心。今年夏天,中国银行对实体经济的贷款出现 19 年来的首次萎缩。
许多人希望消费者支出能够迅速反弹的一个领域是消费者支出。在中国于 2022 年底取消疫情限制后,人们普遍乐观地认为,一波“报复性购物”、外出就餐和旅行将提振经济。但这种激增从未到来。
相反,人们变得更加谨慎,担心增长疲软及其对失业和收入意味着什么。旷日持久的房地产危机摧毁了大约 18 万亿美元的家庭财富,迫使人们储蓄而不是消费。
目前,北京有责任用真钱兑现承诺,避免再次出现失望的循环。高盛上调了对中国 2024 年和 2025 年增长的预测,但即便如此,他们也预测增长率将略低于 5%。
尽管劳动力萎缩等结构性挑战继续凸显,但很明显,如果中国想要稳定经济并实现增长目标,就需要采取更多行动。
过去24小时新闻
过去24小时与48小时之间新闻
- 特斯拉董事会开始罢免埃隆·马斯克 (Elon Musk) 的
- 美乌资源交易的七大要点
- 基辅邮报称,特朗普自连任以来首次向乌克兰出售 5000 万美
- 俄罗斯警告银行挤兑风险飙升
- 道琼斯在意外申请失业救济人数后上涨;Meta、Microso
- 共和党人格雷厄姆声称 72 名参议员支持对俄罗斯实施“严厉”
- 美国推出“历史性”乌克兰投资协定,承诺和平,对普京没有任何好
- 吃一种含有“关键”营养的水果可以帮助血压
- 俄罗斯财政部上调预期预算赤字
- 中国出口订单暴跌,受特朗普贸易战打击
- 突发新闻:乌克兰和美国签署矿产协议
- 特朗普的关税开始带来收入
- 消息人士称,中国公布免征125%关税的美国商品清单
- 乌克兰人宣布波克罗夫斯克战役胜利
- 据乌克兰飞行员称,乌克兰的 F-16 正在投入工作
- 微软和 Meta 平台公布财报前,股市反弹
- 据路透社报道,油价将创下 2021 年以来的最大月度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