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长冠效应”正在显现
也许在2023年裡,大家更需要比拼的不是有多高速的增长,而是谁更能保住元气。
世界卫生组织上星期宣佈对冠病疫情“取消关注”,标志著这场全球大流行病的正式结束,但是对中国来说,三年防疫与封控的消极影响显然未消散,其长尾效应还可能愈来愈清晰。
医学专家把冠病对患者健康造成的长期伤害称为“longcovid(长新冠)”,即患者在感染后承受长期痛苦。这种长尾效应也会发生在经济层面,中国舆论把它称为“伤痕效应”。人民银行官员不久前引述调查指出,疫情伤痕效应尚未消退,消费意愿尤其是大宗消费需求回升需要时间。
伤痕效应未消退并不可怕,让人担忧的是,在疫情开放初期的消费市场升温只是短暂的报复性反弹,真正的伤痕效应还会持续凸显。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之下,中国经济,尤其是服务业经济遭受重创。昔日人满为患的影院、商业街曾经门可罗雀。如何在疫后重新恢复消费,促进内需将是复工之后的另一个重要问题。(Reuters)
中国国家统计局5月11日刚公佈反映物价走势的4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中国4月份CPI同比上涨0.1%,创2021年2月以来新低,且低于市场普遍预期的0.4%。这是中国CPI涨幅连续三个月回落。
在消费者的感受上,物价涨不起来是件好事,但是从经济角度看却是警讯,反映了内需不足,印证消费者的心态已经改变,经三年疫情防控打击后更希望存钱,对未来的信心也不足。中国当前低迷的青年就业形势想必也抑制了消费。
中国政府为2023年定下的CPI预期目标涨幅是3%左右,现实与官方预期有不小差距。
同月,CPI的先行指标PPI同比下降3.6%,是连降第七个月下降,降幅连续第四个月扩大,也高于预期。经济分析师指出,中国虽未进入典型的通缩区间,但“类通缩”的压力正加剧,非常需要政策发力提振经济。
眼下,内需不足、经济欲振乏力的讯号表现在各个方面,从宏观与微观层面都能观察到。
比如,上星期公佈的中国海关资料显示,4月份的出口增长减缓,进口更是锐减7.9%。据记者在市面上採访,景区商贩与民宿业者反映,五一假期期间的实况是人流多消费少,与疫情前相比营业额相差至少三成,甚至“还没有过年的时候、刚放开的时候好”。这个情况表现在官方资料上,就是五一期间全国出行人数较2019年增长19%,但旅游收入仅增长微不足道的0.66%。
过去24小时新闻
- 随着战争进入下一个关键阶段,乌克兰大坝倒塌对双方都不利
- 经济增长乏力,人民币汇率跌至半年来最低水平
- 俄中战略轰炸机联合巡航 日本战机升空警戒伴飞
- 中国最大国有银行降低存款利率
- 美国高级将领称,乌克兰已让“俄罗斯飞行员感到恐惧”
- 中国一线城市限购有望放宽 上海房产及租屋市场日趋萎缩
- 中加关系难解 加拿大不愿中国加入CPTPP
- 红十字会应该在被洪水淹没的被占领土上拯救人们 - Zelen
- 北京疯狂挹注莫斯科侵略资金! 中俄5月贸易额创下进犯乌克兰后
- 华为手机发展受限跌落神坛 台湾品牌店屡传熄灯
- 美中关系紧张 美国红杉资本拆分中国业务并更名
- 史指那指收跌 大盘指数波动
- 乌克兰大坝爆炸后,普京的举动适得其反,因为军队在洪水中“一扫
- 中国进出口数据表现差 靠贬值刺激进出口换外币失效
- 乌克兰总理指控俄军炸坝造成"数十年来最严重的环境灾难之一"
- 全球需求疲软 中国5月出口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