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公民法院对习近平发出逮捕令,控其犯有反人类罪和种族灭绝罪
世界公民法院于7月8日至12日在海牙开设特别中国法庭,审理了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的指控,其中包括习近平对台湾人民自决权的侵犯和对台湾及邻国的侵略罪行;尤其是习近平在西藏和新疆犯下的反人类罪行和种族灭绝罪。
出庭作证的人士有西藏流亡政府官员格桑多吉;南蒙古人权活动家恩赫巴图·陶格楚格;加拿大民主中国阵线副主席盛雪等。世界公民法院在庭审结束后发布了逮捕令,呼吁国际社会逮捕习近平。由于世界公民法院作为非政府组织没有执法能力,因此这次审判的法律有效性受到质疑。
被控11项重罪,世界公民法院呼吁国际社会逮捕习近平
7月12日,在荷兰海牙举行的公开审理习近平的活动宣布结束,主办该活动的世界公民法院(The Court of the Citizens of the World)在当日发对习近平的逮捕令,宣布其在西藏和新疆地区犯下反人类罪和种族灭绝罪。逮捕令说,世界公民法院已找到足够的法律依据起诉和逮捕习近平,罪名包括:
1) 对藏人犯下反人类罪: 强制转移儿童、监禁或其他严重剥夺人身自由的行为、迫害西藏平民。
2) 对维吾尔族人犯下种族灭绝罪和反人类罪,包括:种族灭绝、监禁或其他严重剥夺自由的行为、酷刑、强奸和性暴力(包括强迫绝育)、强制转移维吾尔族儿童、强制转移强迫劳动、迫害、强迫失踪。
世界公民法院呼吁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发出逮捕令,开始正式审判并采取措施。
普京被控罪后,不敢出访国际法庭缔约国
世界公民法院是一个非官方民间组织,由前纽伦堡军事法庭检察官本杰明·费伦兹(Benjamin Ferencz)和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奥列克桑德拉·马特维丘克(Oleksandra Matviichuk)支持创立。本杰明·费伦兹也是国际刑事法院的倡议者,他是纽伦堡大审判中最后一位去世的检察官(2023年4月)。
世界公民法院在2023年2月公开审理并裁决普京犯下侵略罪,一个月后,国际刑事法院对普京发出逮捕令,这是首次针对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领袖发出的逮捕令。这意味着国际刑事法院124个缔约国都有法律依据逮捕普京。有趣的是,国际刑事法院发出逮捕令后普京总计出访过12个国家,这些国家全部不是国际刑事法院缔约国,即不可能逮捕普京的国家。2023年7月南非的金砖国家峰会,是俄罗斯重要的外交平台之一,但普京没有出席。媒体纷纷猜测,普京担心被逮捕而有意缺席,因为南非是国际刑事法院缔约国。
参加本次审判习近平活动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都是国际法律界的知名人士。主审法官斯蒂芬·J·拉普(Stephen Rapp)曾任美国全球刑事司法特使、塞拉利昂特别法庭首席检察官;法官扎克·亚库布(Zak Yacoob)为前南非宪法法院法官;法官巴瓦尼·丰塞卡(Bhavani Fonseka)是斯里兰卡著名宪法和人权律师。另外,两名检控官乔纳森·里斯(Jonathon Rees)和莱玛·阮(Lyma Nguyen),辩护律师丹尼尔·阿尔沙克(Daniel Arshack)和史蒂文·凯利赫(Steve Kelliher)等,都是国际著名律师。法官: 泰勒被判50年,习近平的罪行比泰勒更严重
主审法官斯蒂芬·J·拉普曾在塞拉利昂特别法庭作为主控检察官,参与了审判前利比里亚总统泰勒,泰勒最终被判刑50年。拉普法官对美国之音说:“习近平和泰勒犯下的罪行是不同的,泰勒犯下了战争罪,习近平则犯下了反人类罪。”他指出,相比较泰勒,习近平是一个罪行更大的案件,泰勒的案子涉及数万受害人,习近平则涉及了数百万受害人,特别是在西藏和新疆。
“我们看到西藏的情况就是如此,特别是自从他成为主席并对新疆进行强硬干预以来。我们谈论的是剥夺自由、监禁、造成数百万人遭受酷刑、强奸和其他剥夺权利的罪行。实际死亡人数可能不是很多,但痛苦却是巨大的,这些罪行的广泛性和系统性,以及利用整个国家的力量来支持这些罪行,使我认为习近平的罪行更加严重。而且比我们在塞拉利昂特别法庭上判处查尔斯·泰勒的罪行持续时间更长,”拉普法官说。
过去24小时新闻
过去24小时与48小时之间新闻
- 乌克兰前线的“杀伤区”现在延伸了 10 公里
- 数十辆装甲车投入战斗:俄罗斯重返前线大规模机械化攻击 — I
- 塔利班声称,随着边境战斗升级,巴基斯坦军事哨所遭到重大袭击
- 俄罗斯石油出口下降 17.1%,主要炼油厂遭到大规模无人机袭
- 中国增加了对俄罗斯的战斗无人机零部件出口
- 贸易紧张情绪令股市承压
- 主要 H-1B 签证担保人今后将不会雇用任何 H-1B 申请
- 国际能源署预测俄罗斯联邦的炼油量将下降,直到夏季
- 美财长贝森特批中国“拖全球经济下水” 稀土出口战引发再对峙
- 这项新的 Roth IRA 展期规则可能会改变退休储蓄
- 特朗普达成以色列-加沙协议后,俄罗斯在新中东被边缘化
- 俄罗斯考虑加油站价格上限,专家警告出现大规模“缺货”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