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加剧中国工厂通缩压力 4月PPI创半年最大跌幅
在与美国的贸易战持续加剧背景下,中国4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创下六个月以来最大跌幅,消费者价格连续第三个月同比下降,显示出经济面临持续通缩压力。高盛等多家国际投行已将2025年中国GDP增速预期下调至官方“约5%”目标以下。
中国国家统计局周六(5月10日)发布数据显示,4月PPI同比下降2.7%,较3月的2.5%跌幅扩大,虽好于市场预期的下降2.8%,但仍反映出制造业价格持续疲软。与此同时,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0.1%,与3月持平,符合路透社调查中分析师的预测。
路透社援引品钛资产管理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表示:“当前中国仍面临持续的通缩压力”,“随着出口可能进一步下滑,这一压力未来几个月可能会加剧。”
他补充称:“即便中美能在谈判中取得进展并削减关税,关税水平也难以恢复到4月之前的状态。要应对通缩问题,必须实施更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提振内需。”
数据显示,4月CPI环比上涨0.1%,扭转了3月环比下降0.4%的趋势,但仍低于经济学家对物价持平的预期。剔除食品和能源等波动因素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5%,与3月持平,表明内需回升依然乏力。
房地产市场长期低迷、高企的居民债务水平以及就业不稳定持续抑制投资和消费信心,使得通缩压力居高不下。当前,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还面临贸易壁垒上升带来的外部冲击。
不过,外界也寄望于中美贸易关系缓和。中美高层已于本周六在瑞士日内瓦展开谈判,被视为缓和当前紧张局势的初步尝试。
在国内消费持续承压的同时,中国政府正加紧出台刺激措施。上周,中国宣布包括降息和大量流动性注入在内的一揽子稳增长政策,旨在提振各领域消费需求。
随着贸易战对出口造成拖累,包括高盛在内的多家国际投行已将2025年中国GDP增速预期下调至官方“约5%”目标以下,理由正是持续升级的贸易摩擦对经济构成实质性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