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32个城市地铁 仅有5城赚钱
今年大陆一些城市地铁刮起了「开源节流」风,多地地铁计划被叫停。根据统计,扣除地方政府补贴后,仍有武汉、深圳、济南、上海、常州5个城市有获利。深圳排名第二,与「最赚钱」的武汉相差近人民币10亿元(约合1.4亿美元)。
中国新闻周刊报导,2022年,武汉地铁净利为人民币15.7亿元(约合2.2亿美元),其他收益为人民币0.87亿元(约合0.1亿美元),扣除补助,仍有人民币14.83亿元(约合2.1亿美元)盈利,是目前公布的32个城市中唯一除补助净利润超人民币10亿元的城市。
「武汉地铁同样采用的是大众运输导向型发展(TOD)模式。」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李志刚指出,武汉从2014年开始探索该模式。
从规划角度看,武汉地铁TOD与深圳的差异是,将轨道交通与武汉都市圈建设结合,利用轨道交通快运、量大、精准的特点,将「武鄂黄黄」四座城市的人口、资源要素衔接,进而提高人口规模、消费规模,提高「轨道+物业」营收的可持续性。
今年9月起,广州和佛山告别「满15次后打6折」的地铁票价累次优惠。新方案实施「满额优惠」,普通乘客在一个月内,乘坐广州地铁公车累计实际支出票款满人民币80元不满人民币200元部分享受8折优惠,超出人民币200元部分享受5折优惠。
以上班族每月工作22天、往返搭乘44次地铁计算,当单程票价超过人民币9元时,乘客才能在新方案中享有更大优惠。对大多数普通打工人来说,地铁「暗中」涨价了。
杭州和北京则分别在节能上下功夫。今年4月起,杭州地铁公告,部分站点自动扶梯仅于工作日上下午打开。
各大城市地铁在今年的频繁动作,都与「降本增效」密切相关,绝大多数城市地铁去年都亏了不少钱。
今年以来,多地地铁计划被叫停,再次引发人们对地铁建设与营运成本的关注。
北京交通大学国家交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李红昌分析,世界范围内,也只有香港等极个别城市可以靠票价实现主营业务盈利。
李红昌指出,轨道交通是城市基础设施,本身的公益性决定了其票价偏低,不可能完全按照市场方式定价,修建地铁也不是为了追求高利润和高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