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企业考量「脱险」大计:多半聚焦隔绝中国业务
欧美政府高喊以「脱险」(de-risking)取代「脱钩」(decoupling),表示要寻求不那么敌对的方式来管理与中国的关系; 金融时报报导,西方企业还没能制定明确策略,但多半聚焦于隔离旗下中国业务免受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影响的方法,而非加以缩减。
有少数公司宣布完全退出在中国的生产,例如美国玩具制造商孩之宝(Hasbro),但绝大多数公司还在权衡利害,考虑的选项包括部分撤资、延后支出决策,或让旗下中国业务只服务中国市场。
生产已出现长期转向的迹象:中国欧盟商会今年的报告说,受访欧企有11%将投资分配在中国以外地区,22%已决定或正考虑转向,仅不到半数打算扩大中国业务,比率之低为2016年来首见。 中国美国商会则发现,今年有12%的美企考虑将采购转移到中国境外,另有12%已经这样做了。
咨询业者Trivium China资深政策研究员Agathe Demarais说,大多数公司没有替代中国的选项,但他们必须找出方法应对高风险环境。
除苹果和英特尔的「中国加一」之外,更受重视的是「立足中国,服务中国」的避险策略,中国生产的产品只供中国市场消费。 制药公司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考虑分拆中国业务并在香港上市。 这种作法也涉及供应链的本地化,例如德国制药Merck四个月前宣布,要扩大中国供应链,减少对境外原料的依赖,特别是美国。
德国机械协会VDMA发现,有超过三分之一成员在寻找替代供应商,以便为美国和中国市场分别提供不含中国或美国零组件的「中性」产品。
美国、荷兰和日本对中国实施高科技芯片制造设备出口禁令之际,部分中国客户也要求产品不含外国制组件。 意法半导体(STMicroelectronics)2021年将中国的销售和行销职能与亚太部门拆开,人事薪资、员工管理和组织结构全部分开。
咨询业者BDA China的主管Duncan Clark说,「中国愈来愈被视为一个特殊市场,包括保存管理数据、输出数据,以及访问人揭露。 如果中国是个窖仓,会比较容易控管数据进出,只需开几扇门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