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疫情解封后,企业对未来信心回升,纷纷借助中长期贷款进行投资,致使中国金融机构1月人民币信贷投放创下单月历史新高。据人民银行10日发布2023年1月金融统计数据,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4.9兆元(人民币,下同,约7241亿美元),创下单月新高,也超出不少市场机构预期。
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257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4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231亿元。企业单位贷款增加人民币4.68兆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51兆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5兆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七成,票据融资减少4127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585亿元。
人行数据还显示,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73.81兆元,年增长12.6%,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8个和2.8个百分点。
北京青年报分析,过往数据显示,1月通常是全年信贷投放最多的月份,最近几年的1月新增贷款都在人民币3兆至4兆元之间。今年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接近5兆元,比去年多了近1兆元,不仅创下历史新高,也大大超出不少市场机构的预期。
今年1月10日,人行、银保监会曾召开信贷工作座谈会,要求各主要银行要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适度靠前发力。因此,市场对2023年信贷「开门红」早已充满信心,没想到的是,实际资料与预期还要高。
中金公司指出,今年春节主要在1月下半月,相比往年略有提前,受到春节错期影响,银行投放节奏明显前置;此外,2022年第四季度信用债利率明显上行,部分企业发债需求转向贷款。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认为,1月份信贷「开门红」主要由两方面原因。一方面,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不断优化,居民生活、企业生产已逐步向常态回归。政策层面在积极引导金融机构靠前发力,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支援实体经济加快回暖。
另一方面,出于「早投放、早收益」的考虑,银行一般会在年初加大放款力度。从历史看,每年的1月份大都是金融机构信贷投放最大的月份。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指出,在1月份的信贷增长当中,中长期贷款占比较高,通常只有企业对未来有信心,才会借助中长期贷款进行投资扩大生产。曾刚预计,新投放的信贷很快将形成企业端的实际投资支出,由此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