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禁令桎棝华为去年营收零成长
中国通讯设备巨头华为(Huawei)在全盛时期曾超越苹果(Apple)成为继南韩三星(Samsung)之后,全球第2的手机大厂,在电信设备方面,也是全球基地台市场的龙头,不过2019年遭美国纳入贸易黑名单后,华为获取高端技术受阻,使其逐渐失去领先地位。
华为日前公告2022年全年营收为人民币6369亿元,略高于2021年的人民币6368亿元,严格来说,是处于零成长状态。近年美国不断扩大制裁,冲击华为手机与5G基地台业务,如今还考虑限制美国供应商与华为的所有联系,种种举动不仅影响华为,已对华为与其在中国供应链造成不小打击。
华为遭制裁 多家供应商破产
华为去年仅推出不支援5G网路的Mate 50Pro手机,可见美国制裁对华为手机业务造成不小打击,供应商当然也难以幸免,东莞劲胜精密在三星撤离中国后,改替华为生产手机壳维持营收,不过随后遭华为砍单,2018年曾让员工放长达5个月的无薪假,随后收购并借壳改名为创世纪,整合业务维持营运;劲胜旗下的子公司东莞星星精密就没那么幸运了,2019年遭华为撤单,失去供应商光环加上欠薪、欠款,最终于2021年宣告破产。
供应华为手机电路板(PCB)的深圳昶东鑫因订单减少,于2022年11月宣布停业、解雇所有员工;还有曾是仅次于富士康的全球第2大电子代工厂伟创力(Flex),2019年配合美国政策断供华为,在中国的厂房陷入停产并大量裁员;还有身为华为供应商之一的耳机代工厂佳禾智能,2020年因疫情使产能受限、出货下降、业绩亏损等原因一度陷入倒闭危机。
先进晶片库存耗尽 海思出货量归零
由于华为受限于美国禁令,无法获取台积电与三星晶片,旗下晶片设计厂海思半导体的麒麟晶片出货量去年Q3趋近于零,显示华为已用光所剩不多的海思晶片库存。
拿不到台积电晶片,加上中芯国际技术尚未纯熟,使海思无法自研晶片,营运陷入停摆,收入从2020年的82亿美元(约台币2460亿)降至2021年的15亿美元(约台币450亿),大减81%,尽管海思并没有因此裁员,仍传出有部分工程师与高层选择跳槽,使华为面临人才流失与技术打压的困境。
力拼去美化!华为自组中国供应链
受美国制裁前,华为向全球半导体厂的采购金额在2018年达到700亿美元(约台币2兆),包括台积电、三星、英特尔等都曾是其供应商之一,随着中美关系逐渐恶化,旗下产品零件被迫「去美化」,据日本拆解机构Fomalhaut Techno Solutions调查,华为5G小型基地台内的美国零件仅剩1%,取而代之的是中国零件,比例超过5成。
眼下组建中国本土半导体供应链已成为华为的唯一生路,包括先前遭美国制裁的晋华积体电路(JHICC)传出位于福建的晶片厂已悄悄复工;此外,由于封测相关技术与设备较少受到美企控制,华为携手福建封测厂渠梁电子(Quliang Electronics),为其先进晶片封装设计投入生产,为此,渠梁正积极扩大泉州厂房的产能。
除了福建,从北京、山东、湖北到广东皆可看到华为打造的自主供应链,知情人士透露,2021年成立于深圳的半导体新创公司鹏芯微(Shenzhen)将成为华为的重要生产基地,还有由深圳政府出资组建的鹏新旭技术、升维旭技术(SwaySure)也计画扩建半导体工厂,为华为供应所需零件。
扩大封杀!美拟禁企业供货华为
即使如此,在缺乏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前提下,中国发展阻碍仍多,自研能力也将大打折扣,且美国近日再以国家安全威胁为由,停止向美企发放出口至华为的商品许可证,包括禁止英特尔(Intel)与高通(Qualcomm)向华为供货,为了美国严厉制裁下维持晶片厂的运作与产能,传出包括华为在内的中企近日正积极向厂商收购二手半导体设备。
与此同时,美国更与荷兰晶片设备大厂艾司摩尔(ASML)、日本Nikon和东京威力科创(TEL)日前已达成协议,禁止对中国出口先进半导体制造设备,由于艾司摩尔的DUV与EUV设备是中国在半导体生产方面,最难找到替代方案的设备,在世界三大半导体巨头的联手下,中国半导体业恐因此步入寒冬。
市场认为,美国此举短期内虽可有效钳制中国半导体发展,但未来仍将看中国是否有能力自主,成功了便会因越挫越勇,大规模走向自给自足;倘若失败了,将持续受制于美国制裁打压,半导体产业将停滞甚至没落,不过可以确定的是,美国对华为的制裁显然已经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