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 —上海解封两天后喜迎端午假期,各区景点人潮涌现,新天地广场的用餐区尤其客满,多数市民大享美食,也重温自由的滋味。但部分市民坦言,足不出户两个月后,对回归正常社交生活感到焦虑,更忧心未来前景,这种 “解封式社恐”情绪近期一度跃上微博,成为热门标签之一。对此,专家分析,即便“魔都”上海已解封,部分市民仍难走出封城的集体性创伤,尤其解封后“常态化的不正常”状态,更让他们茫然,不知未来何去何从。上海解封近一周,不仅理发店、咖啡厅及早餐店等小商家陆续开门迎客,就连大型购物中心和百货商场也全面恢复营业,并在端午假日期间出现满满的人流,让许多商家喜迎“消费者的购物热情及回升的客流”。
但在上海商业一片活络的背后,却潜藏着部分市民在历经70多天严厉封锁后,仍深陷在悲观氛围和痛苦回忆中。
市民:72小时核酸令绑架自由
旅居日本的前中国央视记者、主持人王志安周五(6月3日)在Youtube(油管)发布“上海封城记忆”短片,集结网上流传的数十段封城相关视频,已获得十多万点阅率和破千则的留言。
有网友留言称:上海“庆祝的不是解封,而是这场人为闹剧总算告一段落。”
另有人形容上海封城是“最荒诞的70多天,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这一幕,这是时代的倒退。”
更有网民称,上海虽已解封,但“闹剧并未终结。72小时的deadline(期限)依然死死卡着每个人的喉咙。”
上海市政府规定,自6月1日起,市民进入有明确防疫要求的公共场所和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的人员,须持有72小时内核酸检测的阴性证明。
展开全文